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主建造的“国海试1”号试验平台
潮流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
随着我国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一批批自主研发的高端海洋仪器设备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海上试验,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是海洋仪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中发现和解决“瓶颈”问题的关键。
多年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科研团队潜心海洋观测监测仪器、海洋能发电装置试验测试基础理论方法研究,不断健全海上试验测试体系,支撑技术装备高端制造,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让科技成果转化后劲更足。
奠定技术基础
海洋试验场,是依托典型海域,依据相关测试评估标准,对海洋环境观测调查、海洋可再生能源等装备的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测试性、兼容性等,进行海上试验、测试、评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国外的海上试验场,都是集技术装备试验、方法研究、模式检验和科学观测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试验/实验场,其发展趋势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由近海向深远海和海底发展。
与国外相比,国内现有的若干海上试验设施功能单一、开放共享程度低,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
“建设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有助于打通海洋仪器装备从样机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对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仪器装备试验测试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海洋试验场管理中心主任王项南说。
早在“十五”期间,作为“国家863计划”“规范化外海试验”项目负责人,王项南就在单位的支持下开始组建团队,开启了海洋仪器装备海上试验测试技术研究工作。
“十二五”以来,创新团队紧紧围绕快速发展的海洋仪器装备现场试验测试需求,承担了多个海洋仪器设备海上试验和海上试验场论证项目,在试验场透明海域建设、测试平台与保障体系建设、海洋仪器设备测试与评价方法体系建设等方面储备了大量关键技术,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打下了技术基础。
“团队完成的‘基于海洋试验场的固定试验平台及试验测试技术’成果,是面向我国海洋技术装备发展对海上试验重大需求的首创之举。”王项南介绍,该成果首次系统提出了海洋试验场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编写出版了代表性专著《海洋试验场》,并应用该理论开展了我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顶层设计;突破了海洋仪器设备海上定点、连续、长周期测试等系列关键技术,开展了固定试验平台功能设计与建造;设计制定了基于固定平台的标准体系,建立了20余种基于海洋试验场固定试验平台的海洋仪器设备的测试与评价标准方法;尝试建立了基于海洋试验场固定试验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
2023年10月,中国太平洋学会组织专家对“基于海洋试验场的固定试验平台及试验测试技术”成果进行了评价,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锚泊式固定试验平台及试验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统筹谋划布局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究竟该怎么建设?根据我国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特点和装备对试验环境的要求,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提出了按照“北东南,浅海﹢深远海”布局建设的方案,在山东威海、浙江舟山、广东珠海和海南三亚分别建设试验场区。该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批复。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系统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建设,规划威海、舟山、珠海和深海(三亚)4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1年9月,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正式揭牌。作为自然资源部与地方共建的首个国家级海洋试验场,该试验场已经完成了试验平台、监测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建设,开展业务运行,为海洋装备的试验、测试、评估和关键技术验证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启动了一期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总体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开展了国际深海测试试验能力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试验场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启动了建设工作;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的相关工作正在开展,包括调研、需求分析、总体建设方案编制,以及海上试验平台设计等。
为了充分发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公共服务平台优势,推进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和集聚创新,服务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支撑海洋业务体系建设,2023年9月,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协同创新平台正式成立。
该平台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牵头,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成立,首批加入的成员单位有60家。
“海洋装备产业门类众多,技术复杂,试验测试成本高、风险大,协同创新平台的成立,可以让各单位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平台建设发现互相合作的契机,共同推进不同技术单位之间的技术融合与交流。”王项南表示,依托目前正在推进建设的4个海洋综合试验场区开展公共服务,可降低全社会研发试验成本和技术风险,加快海洋技术装备成果孵化转化,支撑海洋业务化装备体系建设。
助力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如何打通从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到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十余年来,创新团队成员足迹遍布我国沿海,先后登上了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地的近10座海岛开展海上作业,最远的试验作业区达到了南极,获取的科研成果在解决我国海洋技术创新和推动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3年年底,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已开展了百余台套海洋仪器设备试验测试,其中海洋能发电装置15台。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海上定点、连续、长周期的试验测试数据,出具了数十份现场测试报告及应用证明,为参试海洋仪器设备的性能验证、优化设计以及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参试的“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投入使用后获得多地企业订单,带动社会投资上亿元。
当前,我国正处于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向产业发展的关键期,规范化的实海况试验、检测与评价,可对发电装置的各项具体性能和发电成本进行科学评估,为发电装置研发机构提供科学的依据,辅助其改进并完善技术与工艺,引导并促进其产业化进程。
创新团队完成的“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技术”成果,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内取得了多项国内从0到1的技术突破:首次建立了适应我国海域特点的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方法;首次研发了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系统,可满足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功率特性和电能质量特性的连续、长期、实时现场测试需求。该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获得“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去年,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科技创新平台——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是我国目前首个,也是唯一 一个聚焦海洋能领域的野外站。”作为该野外站的首任站长,王项南表示,将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积极推进野外站建设及运行,为我国潮流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及科学依据。
随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海洋装备测试和评价方面的不断创新,以及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海洋观测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中间环节缺失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贾宁供稿,转自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