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遍布中国海,行程5万海里,完成我国自主海洋系列卫星、载人航天工程等10颗卫星的在轨测试工作;承担“基于遥感的滨海新区排污口疑似污染物排放监测”等多项科研课题,形成污染物快速识别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这就是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航空观测部的斐然成绩。这个成立57年、14人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星载遥感器定标检验研究,被誉为海洋“追星人”。他们始终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深耕海洋谋划天地一体,助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星载遥感器定标检验研究,保障了我国卫星遥感定量化应用工作,为卫星的在轨交付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星载遥感器定标检验工作的团队,该部门秉承“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深耕海洋谋划天地一体”的宗旨,始终把定标检验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努力方向。该团队掌握国际先进观测技术,精于适用我国近海水体的数据处理分析和算法研究,拥有一整套世界先进水平的光学定标实验室和现场海洋光学测量设备,是我国海洋卫星定标检验工作的中坚力量。近年来,该部门获得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2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1项,还与法国海洋与地球科学实验室、美国俄州立大学等机构建立了技术交流与人才互访机制。
五年来,该团队把各型卫星载荷在轨测试评估作为第一要务,全力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完成“十二五”、“十三五”海洋卫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中定标检验场网的设计、论证工作,建成了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万山雷达高度计海上定标场和黄东海光学遥感海上检验场,形成海洋卫星基于地面真值的业务化定标检验能力,完成了海洋卫星工程二十年的夙愿。近年来,该团队既要致力于定标检验场的建设,又要关注在轨测试任务,串联转场是常事,办公室成了歇脚的驿站。
按照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该团队积极落实“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黄渤海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推进遥感应用在生态环境及灾害预警监测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了“中新生态城生态修复工程遥感监测”等多项科研课题,最终形成污染物快速识别技术、水质等级提取技术、赤潮灾害水体识别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态服务产品和科学技术支撑。(本文转自天津工人报,记者王洪宇,中心工会与航空观测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