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22日,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海洋管理机构——国家海洋局在北京成立,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掀开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辉煌篇章。为克服当时我国海洋科学基础薄弱和海洋仪器匮乏的困难,国家海洋局根据国务院批示,决定在原海军海洋研究所仪器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海洋仪器研究所,机构地点在天津市。
1965年8月1日,国家海洋局海洋仪器研究所成立,是国家海洋局成立之后组建的第一批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1983年改名为“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2001年经中编办批准更名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负责对全国海洋技术发展实施业务指导,为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公益服务及海洋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在半个世纪发展历程中,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下文简称“技术中心”)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与新中国海洋事业共拼搏,与新中国科技事业同进步,在科技兴海与海洋公益服务的道路上做出不懈的努力。
发展历程:从海洋仪器研究所到国家级业务中心
国家海洋局海洋仪器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专门从事海洋仪器设备研究的机构,拉开了我国自主研制海洋仪器大幕。从那时起,海洋仪器研究所参加了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全国海洋仪器会战,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了上世纪70年代第二次全国海洋仪器大会战。牵头组织了全国120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攻关,先后研制出光学测波仪、千米自容式温盐记录仪、电磁海流计、航空红外测温仪等众多科研成果,部分仪器技术指标达到当时国际水平,有力地改变了当时我国海洋观测、调查仪器设备技术落后的状况。
上世纪80、90年代,伴随着我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海洋技术在海洋监测、科研、调查和开发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愈显突出。为适应形势与任务的需要,国家海洋局赋予海洋技术研究所“面向全国,重点是为国家海洋局履行职能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承担国内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和海洋仪器设备的研制任务,逐步成为国家海洋环境测量技术的行业中心”的重要职责。技术研究所承担并圆满完成5项“七五”“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作为主要力量参加了国家海洋局“一网三系统”建设、南沙永署礁观测站建设、南北极考察等科研业务,并提供了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保障。有力地保障了我国海洋环境自动观(监)测网建设,初步改变了当时我国海洋台站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较为落后状况,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海洋科技差距。
进入21世纪,海洋技术在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开发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技术中心紧密围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要,有效拓展海洋业务职能和海洋技术支撑领域。同时,承担着我局设置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网管中心、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技术管理机构、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管理技术支撑单位等多个业务管理办公室的运行与管理职能。
技术中心现建有海洋监测设备动力环境实验室,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验室,卫星遥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实验室,温盐深(CTD)定标检测实验室,海洋站与志愿船自动观测技术实验室,ARGO浮标技术实验室,系统集成技术实验室,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实验室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具有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测绘资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强化职能:从技术研究到四大海洋业务板块
近年来,技术中心在国家海洋局党组正确领导和局机关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明确和重点落实了海洋观(监)测业务保障、海洋可再生能源管理技术支撑、海洋综合管理技术支撑、军事海洋环境保障等主要职能,业务保障、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有力保障了海洋观(监)测业务化建设与运行。在我国海洋观测领域,技术中心拥有数量最多的支撑部门和科研队伍,掌握着国内最全面、最领先的海洋观测技术储备,同时具有几十年的观测业务保障经验积累。从新中国海洋观测工作起步到现今全国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技术中心始终以海洋观测业务保障为己任,加强海洋观测顶层规划设计,推进观测网保障机制创新,强化观测制度和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观测技术管理体系,牵引带动我国海洋观测业务及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助力我国海洋观测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跨越式发展,支撑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重大工程建设向全球拓展,切实发挥着最主要的保障作用。
近年来积极牵头落实了一系列的海洋观测领域重点保障项目和任务,海洋观测网和海啸预警观测网仪器设备业务化运行有力地提升了我国海洋观测能力,国家防灾减灾专项二期工程和海底专项论证项目相关任务得到有效推进,海洋站汛前巡检促进了汛期观测设备稳定运行,海洋站备品备件库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在全局系统业务化运行,海洋站(点)观测环境代表性调查与评估为保证海洋站(点)业务化运行和调整优化站点布局提供了技术支撑,地波雷达同频组网和电磁环境测试及X波段测波雷达观测质量评估工作为雷达网建设运行提供坚实技术基础。
海底观测技术是国际海洋科学发展重点方向和研究重点。技术中心承担了海底专项论证的技术支撑保障,开展了次级节点技术研究。组团访问加拿大海洋网络并与其签订了观测设备联网试验协议,该协议将实现我国海洋仪器首次在海王星海底观测系统进行试验。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我国海洋水下观测网发展战略研究”,提交了《我国海洋水下观测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成功申请了2015年公益性海洋行业科研专项“海洋水下长期在线生态环境定量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其核心技术是海底环状网络系统,现已基本形成海底观测技术团队。
扎实开展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支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海洋生态在线监测标准体系规划和建设,开展在线监测传感器技术攻关,完成海洋生态监测浮标、船基、岸基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研究和示范应用,提升生态监测关键技术水平。努力推进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工作,承担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调查任务,研制并投放百余套核辐射监测浮标、潜标等设备并成功获取在线监测数据,有力提升了放射性监测预警技术保障能力。
积极推动了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快速发展。2010年,财政部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技术中心认真落实海洋能专项资金项目执行过程管理职责,编制《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2013-2016)》和各年度项目立项指南,落实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计划,出台海洋能装备设计定型管理办法,强化专项资金项目专家责任制,组织开展项目验收材料审查。推动海洋能国际交流合作,代表我国政府加入国际能源署海洋能系统实施协议。成功组织了连续四届海洋能年会暨论坛,成立了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可再生能源分会。
通过海洋能专项实施和监管职能落实,加快提升了我国海洋能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成熟度,推动了我国海洋能技术由研发向工程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发展,促进了海洋能开发行业的多元化融资环境,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洋能领域的行业和技术地位。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在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探索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有效发挥了海洋综合管理技术支撑作用。近年技术中心在海洋管理技术支撑方面职能不断拓展,作用日益凸显。履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职责,编制海洋功能区划技术规范,负责《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和沿海11个省级海洋功能区划评审和复核,开展区域用海规划、海域使用权抵押、海域评估等政策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落实科技兴海管理支撑职能,开展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议书形式审查和评审,编制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落实国家海洋调查船队业务支撑任务,起草海洋调查管理条例和船队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入队船舶审核验收、年度考核和船时信息发布。推动无人机新技术在海域管理中应用和无人机海域监管系统建设,承担我局人事、财务等10余条专网的建设和管理。
认真履行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网管中心职能,全力保障海域专网建设和运维。承担海域专网升级改造任务,落实了总体方案编制、设备选型测试、视频会商系统建设等工作。编制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测和全国各节点运行检查,拓展了专网系统功能,提升了安全防护能力。完成三沙市和永兴岛的专网接入和业务化运行。实现了海域专网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洋管理部门、三个海区以及局主要业务单位的全覆盖。
稳步落实了军事海洋环境保障任务。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国防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中心是我局系统唯一拥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资质、总装备部装备承制单位资质的单位,通过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积极争取和落实军事海洋环境保障任务,在型号研制、预先研究和常规军事海洋观测保障工作成果显著。
技术中心牵头承担的海军装备型号项目研制任务,填补了我国海洋环境机载探测装备和舰载海洋环境探测装备空白。预先研究项目“水下移动平台超低功耗传感器”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实现水下滑翔器和AUV核心探测仪器的国产化,提升了海军海洋环境调查能力。开展岛礁海洋环境综合检测站的建设工作,实现岛礁水文气象环境自动观测,突显我国在南海的国家主权。
不断强化海洋高技术创新。海洋高技术创新和业务保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技术中心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重大项目推进海洋关键技术创新,以高技术创新成果提升业务保障能力。通过开展海洋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跟踪国内外海洋前沿技术趋势,突破先进国家海洋高新技术封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在海洋观(监)测、海洋能开发利用等领域保持国内领先优势。
“十一五”以来,通过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取得了300余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攻克了ARGO浮标测量关键技术并实现了成果转化,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海啸浮标、混合驱动自主巡航波浪滑翔器观测系统,推进了海洋传统观测平台升级。海洋环境离岸观测数据传输和海洋观测系统运行状态监控技术研究,实现了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和观测网建设关键技术突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100KW浮力摆波浪能电站。
努力夯实人才队伍与基本能力建设。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基。技术中心重视和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培树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目前35岁以下青年人员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已成为主体,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强与高校合作共建,与武汉大学签署了共建合作框架协议,与天津大学实施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计划。
基本能力建设卓有成效,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建成我局内首个海洋环境监测设备动力环境实验室,完成海洋仪器设备性能综合测试平台研发,建设规模和科研条件居国内领先水平,提升了海洋仪器设备综合实验与检测能力。经多年努力推进,技术中心与威海市政府签署了共建海上试验场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级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正式落地并开始建设。
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贯彻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深入开展与东盟国家在海洋观测、海洋能、海洋空间规划等领域的科技合作,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环境保障体系建设项目论证,与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国家海洋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建立了首个业务化运行的联合观测站“中国-牙买加海洋环境联合观测站”,落实了对朝鲜的海洋观测技术援助任务。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签订海洋科技合作备忘录。深入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承办了国际能源署海洋能系统实施协议第24次执委会会议。
继往开来:努力实现“十三五”期间新的跨越发展
半世纪风雨兼程,五十年春华秋实。技术中心从海洋仪器研究所到国家级海洋业务中心,从当初简单海洋仪器研制到当前掌握一批领先国内外的核心海洋技术,从成立之初简陋科研场所到今天拥有两个科研院区、1个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威海)、1个直属分中心(青岛)等基础设施,这些成就取得无不凝结着一代代技术中心人的汗水与智慧,无不承载着一代代技术中心人的海洋强国梦想与信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海洋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技术中心也肩负着时代责任迈上了充满机遇、挑战与考验的新征程。
碧海泱泱,波涛不息,科技兴海,壮志不已。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技术中心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海洋工作的系列指示为指导,围绕建设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目标,贯彻落实局党组工作部署,抢抓海洋事业发展机遇,紧密契合我局履行职能的技术保障需求,不断拓宽军民融合发展的保障领域,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创新,重点发展海洋观测、海洋能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和军事海洋环境保障等领域的业务保障和科技创新,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政治纪律的保障作用,快速提升中心海洋科研业务综合实力,全力实现技术中心在“十三五”期间新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