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了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南沙永暑礁观测站水文气象观测系统的论证、设计和建设任务(882工程),开启了我国在南沙海域连续、长期观测的新篇章,对深入开展南沙海域科学考察、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发挥了主要作用。
一、任务使命
1987年3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在巴黎召开第十四届大会,通过了由政府成员国参加建设“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的提议,拟在全球建立统一编号的海洋观测站。会上分配由我国建立的海洋观测站共7个,其中两个均选在海平面资料的盲区—西沙和南沙群岛。特别是在南沙建设海洋站,除具有为国际项目进行科学调查的意义外,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在南沙群岛进入和立脚的好机会,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家尊严,也关系到南海海域及其周遍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还关系到南海的共同开发和利用。
二、建站过程
1987年5月至10月,国家海洋局及海军护航编队到南沙海域进行勘察选址,经充分论证,海洋观测站建在永署礁最合适,并编写了《南海群岛海洋站选点调查报告》呈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海军和国家海洋局,同意在南沙群岛永暑礁建设海洋观测站,具体实施交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负责。
永署礁是在南沙海域西北角海域,距我国西沙永兴岛约700公里,距大陆后方补给基地—湛江约1500公里,而距越南大陆只有约300多公里。永署礁为珊瑚虫礁盘,长约26公里,宽约7.5公里,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礁盘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淹没在水下,只有在低潮时才能露出水面,高潮时露出水面的三块礁石中,最大的还不过2平方米。
1988年1月26日,南海分局以特急电传的方式确定,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原海洋技术研究所)负责提供永署礁海洋观测站建站所需的观测设备。针对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具体情况,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决定整合全中心的资源,发挥全中心的技术优势,为南沙站提供一套自动化程度高、测量项目全、数据发送迅速、资料存储可靠的全天时全天候海洋环境观测系统。该仪器设备采用一种集散型分布式积木结构,各要素测量分机既能独立工作,又能与计算机联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该系统由中控计算机作为值班时钟,常规工作时,每日间隔3小时观测一次,每天共8次;加密工作时逐时整点观测,每日共24次,工作方式既可由系统自动控制,也可由人工设定;系统启动后,自动测量获得的原始数据,与人工输入的观测数据(包括符号)一起,送入计算机统一处理后,将最终观测结果进行存储、自动编报,再通过短波和ARGOS卫星通信两种并行通信方式发送到岸站。同时,在现场站可按规范要求打引出旬、月、年报表。
1988年3月7日,国家海洋局和南海分局对观测系统研制任务组织了内部验收,并通过了由海军航保部组成的代表进行的正式阶段验收,极大振奋了全体人员的信心和精神。1988年3月11日,南沙建站自动观测系统被运往湛江。
1988年6月12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搭乘海军船舶与观测设备一起,前往永暑礁开展建站工作。1988年6月25日登上永暑礁。随即部署了观测设备安装调试计划,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验潮仪浮子、温盐传感器、气象传感器、声学测波仪传感器等观测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又逐套进行单机测试性能检测,以及整机系统联调和连续运转考机。并对海洋站观测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和操作演练。7月底,观测系统的安装调试完成,达到了业务化观测水平。
三、贺电嘉奖
1988年8月3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出嘉奖电,全文如下:
“海军并转南沙永暑礁建站全体同志:
为了维护我国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和国家的尊严,为了和平建设南沙群岛,海军在广州军区、广东省、海南省和交通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的大力支援下,积极组织力量,在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和越军袭击干扰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吃大苦耐大劳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连续奋战,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永暑礁海洋和气象观测站的建站任务,为祖国和人民立了新功。国务院,中央军委特予通令嘉奖。希望你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为保卫南沙,建设南沙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海洋局《关于对海洋技术研究所出色完成南沙永暑礁建站任务给予表扬的通报》中指出,海洋技术研究所承接了南沙群岛特定海区条件需要的水文气象观测系统研制项目,为我国在南沙建站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局领导决定在全局范围内给予通报表扬。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对海洋站观测设备进行持续创新研发,据统计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共承担了我国300余个海洋站建设任务,覆盖我国涉海部门、单位、军方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力支撑了我国海洋立体观测网的业务化运行。